別問我為什么喜歡天然染色,自己看
使用從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,所進行的染色活動,都可稱為天然染色。它包含植物性染料(如藍靛)、動物性染料(如紫膠)及礦物性染料(如朱砂),其中以植物性染料的使用最為普遍,且可用的材料種類也最豐富。
今天化學染料如此發(fā)達,為何還要推廣天然染色?
化學染料發(fā)明至今不過百余年,它雖然使染色效率提升千百倍,卻也產生極嚴重的環(huán)境污染,其中以水資源污染、土地污染與空氣污染最為嚴重,這是當今人類不得不正視的重大課題。
在化學染料發(fā)明以前的數(shù)千年文明中,人類的染色資源并不虞匱乏,當時大家都使用取之于自然,最后也能分解而回歸自然的天然染料,這種傳用數(shù)千年的先民智慧,應該加以研究與發(fā)揚,使現(xiàn)代人在面對染色問題時能有檢討與反省的機會。
推廣天然染色有何積極意義?
歷史文化意義:天然染色累積了許多前人的經驗與智慧,這些優(yōu)良的色彩文化應該重新賦予意義,才不會使文化形成斷層現(xiàn)象。
環(huán)保意義:天然染色的特點在于自然資源的永續(xù)利用,同時可以避免化學染料的嚴重污染問題。
美感層次意義:天然染色不但可以得到各種鮮艷的高彩度色,更可以得到大量細膩的中間色,優(yōu)雅的色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賜予,值得我們細細品味。并且,透過不同次數(shù)與不同色相的復染,可以染出更豐富雋永的色彩層次。
何謂植物染?
植物染料于中國,遠在周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,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-染草之官-又稱染人。在秦代設有【染色司】、唐宋設有【染院】、明清設有【藍靛所】等管理機構。從大自然中萃取礦物與植物等染料,將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稱之為五色,再將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顏色。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【草木染】亦是。在今日崇尚環(huán)保自然的風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、草、樹木、莖、葉、果實、種子等進行之植物染的研究與創(chuàng)作融入生活中,有別于化學染料,不會產生有害大自然的環(huán)境和人體健康的廢水,或其它的工業(yè)污染。得自植物界的染料,在美麗的顏色中回歸自然和環(huán)保。
“草木染”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,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織物染色方法,具有天然、環(huán)保以及現(xiàn)代工業(yè)染織無法表現(xiàn)的藝術性,但是現(xiàn)在卻在中國已經失傳?,F(xiàn)在我們重新從日本引進和掌握了這項藝術,對于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(tǒng)藝術是有很大意義的。
人們利用天然有色物質染絲、棉、毛織品等很早就開始了。古書的記載和出土的文物,都說明了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已經明確分煮、漬、暴、染4個步驟染色,并設【染人】這一官職。我國古代染色是采用天然植物中所含的色素,如染青藍色的靛藍。這是一種存在于靛藍草枝葉中的物質,經發(fā)酵后產生可溶性的白色溶液,將織物浸泡在這種溶液中后取出,在空氣中氧氣的氧化作用下生成不溶于水的青藍色,它耐日曬水洗和加熱。至今我國西南地區(qū)少數(shù)民族的蠟染工藝,就是先用加熱熔化的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圖案,然后放進靛藍草發(fā)酵后的白色溶液中,經空氣氧化后用水煮,把蠟脫去而成。這種技術從漢代已開始,唐代已盛行?,F(xiàn)今的靛藍已用化學方法制成。
還有染紅色的茜草,在它的根莖中含有紅色素,也是經發(fā)酵后生成的,用明礬等作媒染劑將織物染成紅色。還有染黃色的桅子,又稱黃桅子,是一種小灌木,開白色的花,很香,花后結果,果供染色。
古埃及人、古印度人也用靛藍、首草等作染料。據(jù)說埃及幾千年前包裹木乃伊的青色麻布是用靛藍染成的。印度人還用一種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胭脂蟲體中所含的紅色素染色。古希臘羅馬人也用另一種動物染料,是一種貝殼類動物,分泌一種液體,暴露在空氣中后由黃色經綠色和藍色,最后變成紫色,是一種名貴的紫色染料。
在十九世紀末期從煤塊提煉顏料成功之前,染料大部份都來自植物的根、樹皮、葉、花、種子或木材。事實上,我們祖先在三千年以前已懂得用植物色素,來染制衣服、器皿、漁具、食物和化妝品。西晉時代的《南方草木狀》記載,從蘇木(學名Caesalpinia sappin)提取黃色染料。明代宋應星在《天工開物》列出了20多種顏料的來源、染制和定色的方法。